配资之家平台
VOL 3548
最近,我妈不再催我生二胎了。
说起来,短视频功不可没。这段时间,教育话题三天两头霸占热搜,加上短视频的夸张演绎,我妈感慨:“一直以为只是咱娃不好带,现在越来越发现,啥娃都难养!”
她口中的“咱娃”是我的阿斯女儿朵朵,今年8岁。较真、认死理、顶嘴、说不通……朵朵身上的倔劲儿,总是让我妈又爱又恨。
好在她曾是一名中学教师,跟不少青春期的娃过过招,遇上朵朵这种“铁头娃”,愣是开发出一套专属彩虹屁战术:孩子较真就夸她严谨,认死理赞她执着,顶嘴夸有主见,说不通就夸逻辑强。靠着这套见招拆招的本事,我妈总能把崽子的毛捋顺了。
正因如此,我妈自认为啥样的娃都能搞定,并一直催促我们趁她腿脚利索赶紧生二胎,说是“一个羊也是赶,两个羊也是放”。
但最近一系列的新闻,让我妈突然转了风向。“哎,时代变了,现在养孩子跟过去真不一样了。”
文 | 朵朵妈妈
编辑 | Jarvis
图源 | Pexels、Pixabay
严师出高徒or严师被开除?
浙江温州某小学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用水枪朝老师脸上嗞水,老师情急之下把学生拎至三楼窗户旁边吓唬。后来家长报警,这名老师因责罚不当被行政拘留。
身为一名退休教师,我妈感慨不已:怎么现在的孩子和家长都这样了?
在我妈的观念里,敢上课拿着水枪嗞老师的孩子,一般都是皮猴子,家长多半会事先跟老师打招呼,要严厉点管。老师呢,除了个别情绪上头的,多数也不会对孩子使用带来严重的肢体伤害的武力。
至于精神和心理伤害,那要看人了,那种很敏感的、胆小的孩子,老师批评起来也会很谨慎,但这样的孩子,哪敢拿水枪对着老师的脸嗞呢?
这条新闻在网上引发了公众对教育惩戒权的大量讨论,也引发了我妈的回忆:在她临退休前的一个开学季,她请一位路过的学生帮忙搬教材,却被闻讯赶来的家长当众质问:“是不是你们班老师?”得知并非本班教师后,家长竟冷冷抛下一句:“不是你们班老师就别理她!”
很多短视频演绎林老师事件时,都会配上一句话:“让花成花,让树成树,老师不能改变品种。\"
这句倡导尊重生命本真的箴言,在实践中却异化为教师面对管理困境的自嘲。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,在惩戒权受限的现实中逐渐褪色。
当教师因管教学生屡遭投诉,越来越多的从业者选择明哲保身,教育沦为照本宣科的机械劳动。这种趋势无疑将加剧融合教育的实施难度。
说实话,我妈也是在朵朵确诊后才开始一点点了解阿斯伯格,但她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障碍,“过去班上,也有这样的刺头学生呀!”
我妈的印象中,过去班级中也有像“朵朵”这样的孩子,甚至还有更难管的,但鼓励同学们互帮互助,结对子,也就过来了。
而现在虽然政策一直在强调融合教育,但和朵朵一样的孩子,想要在学校生活得顺利,多数需要家长投入很大的时间和精力。
融合教育之所以艰难,或许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权威变低,在班级管理和学生管教中如履薄冰。
虎爸虎妈,跟熊家长一样可怕
除了熊家长,虎爸虎妈也让现在的教育变了味。
最近,以爱为名的管教酿造的悲剧,令人痛心不已。比如,浙江杭州9岁围棋少年坠楼身亡、山东青岛与浙江温州接连发生的管教致死案。除此以外,因为辅导孩子作业,父母气到心梗,死亡的案例,这些年也不少见。
为何本该温暖的亲子关系,竟会演变成生死相逼的修罗场?
我妈说,或许是过去信息不发达,这样的极端案例听得少,但更多的是原因或许是因为社会压力太大了,对成功的定义太单一了。
教育标准化浪潮下,“鸡娃”家庭的困境折射出时代的集体焦虑。父母们将人生期望全盘寄托于子女,用名校录取率丈量教育成败,用特长证书堆砌成长轨迹。当孩子无法达到预设的完美模板,焦虑便化作失控的教鞭。
“让花成花,让树成树”在不少家长眼里,似乎变成了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。
谱系家庭虽然赛道跟普娃看似分叉,但本质也有很多相似。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不一样,所以总是想方设法去训练孩子。孩子稍有不同或不执行他们的指示,家长就会变得异常担忧,烦躁不安。
都说爱之深,急之切。谱系孩子家庭的父母,手上似乎永远拿着一把放大镜,把谱系孩子的每一项行为都放大来剖析。为什么摆手?为什么上课走神?为什么大哭大闹?……
在焦灼的父母面前,原本正常的属于孩子的行为,都被标签化。
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,承担不了太多他人的压力和期待。为人父母与子女本是一场修行,把孩子与父母的交集作为生活的全部,会让双方都很受伤。
教育应是唤醒灵魂的艺术
养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事。
都说现在养孩子难,或许根源在于社会的容错率太低,成年人尚且活得苟且,哪能给孩子一个宽松又个性的成长机会呢?
所以我妈感慨:“把一个养好,健康快乐就行了。”
“让花成花,让树成树”本是最质朴的教育哲学。就像山野中的蒲公英不必羡慕牡丹的华贵,每个生命都该拥有独特的生长韵律。
可现实中的教育生态,却在上演着令人痛心的悖论:教师因惩戒失当被推上风口浪尖,家长在爱与伤害的边界进退维谷,而孩子们,正在标准化模板与过度期待的双重挤压下,逐渐失去童真的光芒。
或许这也是融合教育的真谛。
真正的融合教育,从来不是简单地在教室里添置一张课桌。它需要整个教育系统学会欣赏差异,就像春天从不挑剔花朵的颜色。当特需孩子可以自在地摆手哼歌,当普通孩子学会为同伴的与众不同鼓掌,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温度。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号立场。文章版权归「大米和小米」所有,未经许可,严禁复制、转载、篡改或再发布。本号长期征集线索/稿件,一经采用,稿费从优。提供线索/投稿请联系:contents@dmhxm.com。
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